400-123-4657

惊艳朋友圈的旅游文案原来都在摩崖石刻里发布日期:2024-10-13 浏览次数:

  在国庆假期,许多人选择走出家门,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分享旅途中的风景与感受,朋友圈里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旅游文案。

  不必为了找一句独特、有趣的文案绞尽脑汁,其实,我们脚下的山川大地,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早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智慧。

  它们不拘一格,或豪放如江河奔腾,或细腻似春雨绵绵,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也有平民百姓的朴素愿望,每一处石刻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当你踏上这场寻古之旅,会发现原来那些朋友圈里渴望分享的绝美风景、深刻感悟,已被古人镌刻在了这些历经沧桑的岩壁之上。摩崖石刻就是古代人的“朋友圈”,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跟随列文森研究书籍奖图书《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欣赏汉唐铭刻,畅游壮伟河山。

  “万象自云云,焉用挂情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各自如云般来去变幻,无需为往事和过去挂怀、留恋。

  《论经书诗》由郑道昭(约455—516年)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在山东州市南7.5公里处掖县云峰山阴。人称:“要得知北魏之大字,非看此不可”。

  石刻的内容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同时其书法风格苍劲有力,字形巧妙融合了隶书与楷书的精髓,同时透露出篆隶的古朴韵味,显示了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的高水平。

  此石刻笔触无拘无束、粗犷豪迈,是追求自然的超脱境界的外在体现。图为《论经书诗》中的“云”字。

  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实曰天柱,镇带莱城。悬崖万仞,峻极霞亭。据日开月,丽景流精。朝晖岩室,夕曜松青。九仙仪彩,余用栖形。龙游凤集,斯处斯宁。渊绵穷想,照烛空溟。道畅时乘,晔光幽明。云门烟石,登之长生。

  天柱山位于山东平度市东北约20千米处,郑道昭将献给已故父亲的碑《郑文公碑》刻于天地境界巧妙交融的地点。在碑以上 50 米,还有一段属于郑道昭的文字,这就是《天柱山上东堪石室铭》。

  (左)《东堪石室铭》,约511年,(右)《东堪石室铭》原址全貌,山东平度市天柱山。

  这些诗句将我们的想象带到了真实山峦之外,进入神仙和灵物居住的梦幻世界。当你找到这些石刻文字之后,会发现自己正身临危险,但“高冠霄星”足以令人兴奋。恰是这里,阅读发生,“龙游凤集”。

  这是1591年刻于泰山的崔应麒诗作,面对泰山上一条流过《金刚经》表面的小瀑布,崔应麒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考证或对于过去的哲学沉思,而是记录下他面对《金刚经》蔓延在山岳表面这一景象的感受,显得别开生面。

  《金刚经》片段,约570—580年,每字高约50厘米,山东泰安市泰山经石峪。

  有一点让这首诗别具一格,那就是崔应麒不像金石学家和鉴赏家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书法作品的《金刚经》上;他写的是整体的景色,使得恒久不变的石刻文字与持续变化的瀑布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起来。

  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陕西汉中的石门位于褒谷口,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因其险峻而闻名。《石门颂》是石门隧道内部的第一处石刻铭文,它讲述了道路如何被毁,而后又重新开通的坎坷历程,作于148年。

  这里的褒斜道是古代中国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贯穿褒谷和斜谷。汉末的连年战争之后,帝国崩溃,天下三分,各方竭力争夺中国的控制权。

  在纷乱中,褒斜道的部分路段被反复摧毁和重建。其中主持修治过该道路的一位军事领导者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181—234年)。

  “滚雪”景观,位于陕西汉中市石门附近,被认为是曹操所作,然而缺乏历史依据。

  迥阁昔经坐,今来无复登。攀跻缘未暇,揽结识吾曾。碧水自深涧,白云指上层。勒崖多旧句,历历可明征。

  “再到此一游”,乾隆帝偶然发现一个方法可以抒怀,并引起人们对其石刻的注意,那就是用一则铭文来提示其他铭文的存在,这就是“勒崖多旧句,历历可明征”。

  如果秦始皇在又一次巡狩旅行中回到泰山,或许他会惊讶于一位帝王竟以诗歌这种有些轻浮的形式在泰山上留下标记。

  韩文彬指出,乾隆是最后一位登临并题写泰山的皇帝,他题写帝国域内山水的爱好,与他孜孜不倦地在内府所藏书画名作上大量题诗作跋的习惯颇为类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